汪晖︱为了三十年如影随形的风雨兼程
为了三十年如影随形的风雨兼程
《反抗绝望:鲁迅及其文学世界》
2023年三联新版自序
书有自己的命运,热闹一时后归于沉寂,或如石子落于水面,在微弱的涟漪之后沦没,是大多数作品面世后的命运。偶有经得岁月侵蚀,老而弥坚者,能够被人们一再重新发现,终于成为所谓经典。
但事情总有例外,这本一再重版的小书便是例证。
当然,野草也并不屑于冒充乔木的。《反抗绝望》前后多个版本,时间跨度在三十年以上,几度喧腾于众口,幼稚如初而未能速朽,别有原因。1988年初脱稿打印成册,几乎在答辩的同时就交给了“文化:中国与世界”编委会,但时运不济,隔年之后,编委会风流云散,编辑稿不知所终。1990年,有传言繁体字版在海外出版,辗转周折,几本样书终于来到身边。1991年,音讯全无之际,简体字版在上海悄然问世。这两个版本经历了怎样的周折才得以诞生,只有这本小书自己知道。越十年,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先后推出了两种封面设计的新版本;2008年,三联书店印行了第一个精装本。2010年,在多年沉寂之后,这本书忽然置身暴风之眼,风雨雷电环之如野兽奔突,消散如水银泻地。2014年,伴随韩文本的出版,它又在另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探寻自己的命运。如今在距离初版三十二年之后,这本已经颇有些履历的书再度整装出发,走自己未完的路。
汪晖 《反抗绝望:魯迅及其〈吶喊〉〈徬徨〉研究》 ,久大文化,1990
汪晖 《反抗绝望:鲁迅及其文学世界(增订版)》 ,三联书店,2008
若给这本小书做传,它的行状大致如此。
对于作者,以青春之书“献于友与仇,人与兽,爱者与不爱者之间作证”,除了敝帚自珍,也有别的因由。《反抗绝望》自诞生之日起,一路风雨,竟至飘摇,却无畏前行,便有了自己的“友与仇,人与兽,爱者与不爱者”,也就有了“言归正传”的资格。如此说来,书竟然同人一样,也会成长,如同裸身行路的过客,在不同的季节筋骨见长,获得自己的名号、衣装和故事。从旁观之,其命运正与标题所示相合,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之思虑少,一路掠过各路攻讦的姿态多,以后是否还会在陌生的人群中创造自己的 “友与仇”,或终于如石子落入深渊,幸运地沦没,全未可知。
书与作者之间,也会演出“影的告别”,但究竟谁是影子,有待时间的见证。关于这本书的孕育和形成、骨骼和血肉、弱点和力量,我自然是清楚的,但三十多年前它在海内外的两度诞生,其情其状如何,我并不了然;至于那些不辞辛劳,为它而在暗夜或微明中上演的奔波与筹划、明枪与暗箭,其情其状又如何,我已近乎漠然。“朋友,时候近了”,“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”。在校订这一版的清样时,脑际偶尔回旋这样的句子。
为了三十多年如影随形的风雨兼程,为了让无聊者“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”,更为了它的再度远行,我得做点什么,至少不该辜负编者和付出心力爱护它的朋友的期盼。除了少数文字上的修订和删除《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》一文之外,这一版的内容和结构与此前的版本没有区别,只是把初版本被出版者删去的参考书目附于书后,略做编辑和增补,并将其中两三条目补入正文注释;二、校订原稿中的引文,尽可能将原先转引的译文替换为晚出的标准译本(如商务版本的施蒂纳 《唯一者及其所有物》全译本)中的译文或按照原文另译,以便读者查证;三、校订了原版中的一些讹误和错漏。如今,鲁迅研究领域新人辈出,成果斐然,这本小书不复为年轻行者,但我知道,无论前面是黑夜还是黎明,它只是大踏步的向前去,为后来者,也为自己,留下一点足迹,至于其他,是在所不计的。
对于作者,这也如死火重温,在绽放中体会无尽的青春。
2022年4月
汪晖鲁迅研究代表作
从内在视野呈现鲁迅深刻的悖论式思想
与钱理群、王晓明等人一起
奠定了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新典范
(点击图片即可购书)
反抗绝望
鲁迅及其文学世界
(修订本)
汪晖 著
“当代学术”
精装,447页,定价:98元
ISBN:978-7-108-07321-1
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23年12月
鲁迅研究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,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。
在 1982至 1988年间,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,我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鲁迅及其相关问题上。我在阅读鲁迅著作时获得的印象与各种流行的说法大相径庭,也与我自己早已接受的一些前提相去甚远,却找不到理论的解释。无数个夜晚和早晨,月亮升起,太阳落下,我苦苦地沉思,耗去了许多年的时间。
我想,我是把许多事情想到那个文字构筑的世界里面去了。一个死去的灵魂在青草地下发现了死火,因此急切地把它揣在怀中期待着复活,生命却一寸寸地死去。从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,我的内心就像明暗之间的黄昏,彷徨于无地的过客,那是在鲁迅世界覆盖下的生活。
——汪晖
汪晖“鲁迅研究”的早期代表作,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。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,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,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、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,及其历史“中间物”意识的深刻内涵和“反抗绝望”的人生哲学;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、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。
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,首次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,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、导论、后记和跋语等。
目录
向上滑动阅览
序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——鲁迅初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
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:个人与民族、进化与轮回
引言 思想的悖论
第一章 个人、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(1903—1924)第一节 个人观念及其对现代历史的怀疑第二节 个性、天才、自我与偏至的历史观,哲学的浪漫主义第三节 个人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——反现代的个人如何被置入现代历史?第四节 孤独个体、死亡、罪的自觉与对绝望的反抗
第二章 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——“在”而“不属于”两个社会(1920—1936)第一节 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认同的困境——批判主题与自知主题的形成第二节 重新诠释“历史/价值”的二分法——创建民族国家的历史愿望为什么表现为民族自我批判的现代工程?第三节 轮回的心理经验为何瓦解了进化的时间观念?
第二编 鲁迅的文学世界:阴暗而又明亮
第三章 历史的“中间物” 第一节 “中间物”概念第二节 灵魂的分裂与流动第三节 “爱憎不相离”与诗意的潜流第四节 否定性与鲁迅小说的三种意象第五节 鲁迅小说的激情类型第六节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征
第四章 “反抗绝望”的人生哲学第一节 《野草》的人生哲学第二节 明暗之间的“绝望的抗战”第三编 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
第五章 主体精神历史的客观呈现第一节 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第二节 第一人称非独白性叙述第三节 第一人称非虚构小说
第六章 客观描述的主观渗透第一节 “场景”文体—“戏剧式”叙述第二节 “全景”文体—“心理分析”小说第三节 人称与非人称叙事的交织
附录 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——汪晖专访参考文献
感谢汪晖老师和出版社授权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
本期编辑 | 朱桐萱
推荐阅读
汪晖︱思想史的两种学术传统
汪晖 | 作为时空体的区域
汪晖 | 世纪的多重时间——《20世纪的中国》第二部序言
有件大事,微信算法改版了!
亲们要是不给海螺加星标,
可能就听不到海螺的呼唤了。
所以,拜托一定要给“海螺Caracoles”
加星标,加星标,加星标!
然后,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,
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。
感谢大家支持!